1955年,蒋介石得知陈毅授衔,对宋美龄苦笑:这个人太厉害了
毛主席曾评价陈毅元帅:“陈毅是个好同志。” 这句简短的话,概括了陈毅的革命热情与坚定信念。无论是在长征途中,还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关键时刻,陈毅始终以革命为己任,英勇无畏。
毛主席曾评价陈毅元帅:“陈毅是个好同志。” 这句简短的话,概括了陈毅的革命热情与坚定信念。无论是在长征途中,还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关键时刻,陈毅始终以革命为己任,英勇无畏。
解放战争自1947年10月,转入战略大反攻后,战争形势迅 速向有利于我军方面转化。到1948年下半年,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,及时果敢紧紧抓住已经到来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 战的时机,因势利导,运筹帷幄,在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小 小的农村指挥所,摆开大战,指
历史的天平从不因表面强弱而倾斜,而是沉向民心所向与战略纵深——毛泽东的“人民战争”与蒋介石的“枪杆子”,看似殊途同归,实则暗藏胜负密码。
正在热播的电视剧《浴血荣光》,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,这八年最为艰难、最为悲壮的重大历史事件。
蒋介石究竟有几个儿子,这个问题搁到今天,也是个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的话题。坊间都只数得清经国和纬国两个,可是在建国初那阵子,重庆街头却冒出个“蒋三公子”。这人一来,搅得学校、政界、甚至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都炸了锅。说起来,蒋介石从头到尾不曾正面认过这个儿子,可
1945年8月底,重庆机场,天刚蒙蒙亮,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降落。
1949年4月的北平。张治中站在六国饭店的窗前,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,手中的茶杯早已凉透。这位国民党首席和谈代表刚刚结束了与周恩来的又一次秘密会谈,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的忧虑。
阴沉的天空下,六十二岁的蒋介石在母亲墓前长跪不起,手指轻抚冰凉墓碑如同触碰最后的故土。起身时,他向故乡父老伸出三根手指——这个手势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谜团。
早在1948年,蒋介石就开始往台湾转移财产,这些东西,包括故宫博物院文物3200箱,南京中央博物院文物220箱,中央图书馆珍本书籍60箱,历史语言历史研究文物120箱,晚清至民国时期各国条约档案60箱,以及黄金400多万两。
谁会想到戴笠这样的家族在历史洪流里转瞬成泥?1971年10月,安徽的雨冷风更冷,天是压得低低的,路尽头那盏油灯也照不清几步远。安徽省总监狱门口,一辆沉重的军绿色大车停在台阶下,士兵和押解人的脚步声踩碎空气。那小伙子的喊声,一下就劈进夜色里「我不是反动分子,你们
1927年秋,蒋介石离开上海,登上“上海丸”号船,目标日本。他没带多少随从,只有心事重重。这一年来中国政治局势变幻莫测,他手里热得烫手的革命彩票像随时可能作废的废纸。他在甲板上,看着海水没个尽头。蒋介石此行有两个主要小算盘:一方面想和宋美龄成亲,另一个更加隐秘
1975年四月,一个让人分不清是终章还是续篇的季节,台北,蒋介石的病床前并没有迎来太多亲情的温和气氛,反倒是一场权力和历史的回音。88岁的蒋介石在命悬一线时,仍不松手那根绷紧的政治绳索。张学良,还在台北的牢笼里蹉跎,隔着近40年的时间,盼望着外面的春天能早一点
看张学良,只有两个标签往往套不住他!有人说他遗臭万年,有人觉得他名垂青史,说是夹在中间其实也不贴切。那场“九一八”,东北像个巨兽被敲碎,他按下“不抵抗”那颗按键,日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,山河就成了对方的囊中物。那不是普通的丢地儿,兵工厂、枪炮、飞机,所有大投入的
1945年,毛泽东受蒋介石的邀请,到重庆谈判,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,这场谈判变得极其重要,甚至关乎于中华民族的命运,也正是在此期间,毛泽东的诗词《沁园春·雪》刚刚面世。
胡适的一生,似乎总喜欢把理想写在头顶,却把现实踩碎在脚下。1957年,蒋介石半真半假地大肆赞誉胡适,反倒换来胡适当面阴阳怪气。两个人之间事情没想象的简单——有配合、有猜疑、有不解也有无奈。胡适这一步步从坚定支持,走到彼此冷场,最后两败俱伤,这里面到底拧巴在哪?
1969年的一天,蒋介石在台北的一处官邸里突然火冒三丈,对着身边的人咆哮起来:“我说了多少遍了!我失去江山,怪不得别人,罪魁祸首就是这两个人!”
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蒋廷黻,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,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。20年代初归国,1923年应张伯苓邀请,到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。他把近代西方的历史学方法引入国内,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,对国内的历史教学发生了积极影响。1929年,蒋廷黻受清华大学校长罗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在1954年,蒋介石曾秘密潜回浙江,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踏上浙江的土地,也是他最后一次近距离眺望家乡。
1948年7月15日深夜,襄阳城内硝烟刺鼻。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的地下室里,一名头戴美式钢盔的将军蜷缩在血泊中,右臂焦黑,军装残破。他听着越来越近的冲锋号声,突然抓起一把手枪——不是指向门外,而是狠狠砸向自己的额头。当解放军战士踹开大门时,只见他满脸鲜血昏死在地
蒋介石会把自己的日常和烦恼一股脑地记进那本日记里。他不爱藏着掖着,哪怕是犯过错、闹过情绪都写得很直白。日记里涂涂写写,有琐碎小事,也有复杂情绪。什么都写,不管是风月场所的放纵还是政治角力的怀疑。问题是,他反复检讨自己,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他到底在日记里想明白了些